别再用“关我啥事”的态度,过“关你啥事”的一生

做了八年老师,我发现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。

小组作业,总有那么一两个人,从头到尾仿佛一个幽灵组员。你@他,他半天回个“收到”,然后就没了下文。开会讨论,他永远“没意见,都可以”。最后分工,他主动认领最不费脑的整理格式或 做个封面。

再如,课上的小组汇报,数据详实,发言的组员滔滔不绝,台风稳健。但一到提问,看看他的组员们。不约而同的眼神躲闪,低头不语,活像一群事不关己的观众,把发言者一个人晾在了舞台中央。

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尴尬的沉默。这沉默里,我看到了一个“孤勇者”的无奈,和一群“隐形人”的心安理得。

孤勇者与隐形人

这一幕,你是不是也似曾相识?在小组作业里,在社团活动中,甚至在宿舍的公共事务上,总有人习惯性地把自己择出去,抱着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的心态,心安理得地当一个“甩手掌柜”。

我们常常吐槽那些不负责任的“猪队友”,但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一个更深层的问题:

当你选择在自己的生活里扮演一个旁观者时,你到底失去了什么?

你可能以为,你失去的只是一次表现的机会,或者只是一点微不足道的“功劳”。但真相是,你正在悄悄放弃你人生的“所有权”——Ownership。

Ownership这个词,翻译过来是“所有权”,但我更愿意称之为“主人翁精神”或“置身事内”的觉悟。它不是让你去抢功劳,而是让你发自内心地把一件事当成“我的事”,并为之投入、负责、思考、创造。

警惕“平庸之恶”

我想起《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——“平庸的恶”。纳粹高官艾希曼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时,反复强调:

“我只是在执行命令。”

他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庞大杀人机器上的“螺丝钉”,一个没有感情、不需思考的执行者。他认为,错不在他,他只是“事不关己”地完成了自己的“工作”。

这种事不关己的心态,就是Ownership 的彻底丧失。当一个人放弃了对自身行为的道德判断和责任担当,他就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工具,一个“隐形人”,最终犯下了滔天罪行却不自知。

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,但它背后的逻辑,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上演——“这事不归我管”、“我就是个打下手的”、“等别人安排吧”……这些话,就是“平庸”的开始。

做能发光的人

所有人都知道乔布斯是个天才,但他的天才,很大程度上源于他近乎偏执的“Ownership”。在设计第一代 Macintosh 电脑时,他不仅要求电脑外形完美,甚至要求内部的电路板也要排列得整齐漂亮。工程师们都疯了,反驳道:没人会拆开电脑看里面的电路板!

但,乔布斯说:

“一个伟大的木匠,在做衣柜时,连没人看见的背板,也会用上最好的木料。”

这就是“Ownership”的极致体现。这件事是“我的”,那么它的每一寸肌理,每一个细节,无论别人看得到还是看不到,都与我息息相关。我必须对它的最终结果负全责。正是这种精神,才成就了苹果独一无二的美学和品质。

放眼当下,我们身边弥漫着一种“游客心态”。很多人在大学里,甚至在职场上,都活得像个来参观的游客。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和服务挑三拣四,乐于当个赛博判官,指点江山,却从不愿意亲自动手,去种一棵树,去修一条路。

这种心态,与躺平文化和佛系青年的标签遥相呼应。大家似乎都累了,觉得“努力也卷不过别人,不如算了”。这种情绪可以理解,但我们必须警惕,不要把“佛系”当成逃避责任的借口,把“躺平”活成了真正的“瘫痪”。

真正的解脱,从来不是来自于放弃,而是来自于掌控。当你对一件事有了“Ownership”,你就从被动接受指令的“乙方”,变成了主导项目进程的“甲方爸爸”。你不再焦虑“别人会怎么想”,而是开始思考“我能怎么做”。

“置身事内”与“置身事外”

从一个小组作业,到艾希曼的“平庸之恶”,再到乔布斯的“完美背板”,你会发现,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,不是智商,不是背景,而是你是否愿意“置身事内”。

置身事外,你得到的是一时的轻松,但失去的是成长的肌肉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定义自己的权力。你把自己活成了一张“背景板”,模糊而廉价。

而当你选择 置身事内,把每一件“与你有关”的事都当成“你的事”,你会开始主动思考、主动链接、主动创造。这个过程或许会很累,会让你承担失败的风险,但它给你的回报,是无可替代的掌控感、成就感和价值感。

你不再是你人生这部电影的观众,你就是导演、编剧和主角。

你人生的剧本,要么自己写,要么被别人写。

世界是你的,前提是,你敢把它当成你的。

好了,不熬鸡汤了,说点实在的:你上一次在小组作业里,遇到“究极”甩手掌柜是什么时候?来评论区聊聊,比比谁更惨^^